在现代战场上,武器系统的表现不仅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能否应对快速变化的战况。俄罗斯的苏34战斗轰炸机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在俄乌冲突中频频遭遇失败,损失惨重,以至于它被外界戏谑为“飞行棺材”,成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一大尴尬。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当初未采购该机型的思考,是否是个明智之举。尤其在歼10系列战机的逐渐成熟,以及歼16、歼20的崛起之际,歼10的未来能否依然保持竞争力,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苏34战斗轰炸机最初诞生于冷战末期,起步于198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空军逐渐认识到,老旧的苏24“击剑手”已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战斗需求,急需一种更具现代化特征的飞机,既能够执行精确对地打击任务,又能在高威胁环境中生存。为了弥补这一空白,苏联决定基于苏27“侧卫”战机的成功经验,研制一款集空战和对地打击能力于一身的多用途战斗轰炸机。设计师们希望,通过结合苏27的空战优势与强悍的地面打击能力,制造出一款真正的多面手。
展开剩余80%苏34的研发项目正式启动于1986年,代号T-10V,源自苏27K海军教练机T10KM-2的改进型。1990年4月13日,第一架原型机成功首飞,命名为苏27IB,即战斗轰炸机。由于苏联解体的政治动荡和资金短缺,该项目一度停滞。直到1990年代末,才在资金和资源逐渐恢复的情况下,才有所进展。1993年,第二架原型机T10V-2完成首飞,并在外形上做出了显著改进,如加长了尾椎,增加了后向雷达等功能。1994年,飞机正式定名为苏34,并在1995年巴黎航展上以苏32FN的名称亮相,着重推广其海军岸基作战潜力。最终,苏34在2014年正式服役,成为俄罗斯空天军的主力战斗轰炸机之一。
从技术参数来看,苏34的性能相当亮眼。它的机身长度为23.34米,翼展14.7米,身高6.09米,空重22,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为45,100千克。搭载两台土星AL-31FM1涡扇发动机,每台推力高达132千牛,最高速度可达到1900公里/小时,低空速度也能达到1435公里/小时。苏34的作战半径为1100公里,最大航程4500公里,升限17,000米,且能承受高达9G的过载。其最值得一提的是加强装甲设计,驾驶舱采用17毫米厚的钛合金材料,能够有效防御30毫米机炮的打击。此外,发动机和油箱也都进行了加固防护,整体装甲重量达1500千克,占飞机空重的7%。武器方面,苏34拥有12个外挂点,能够携带12,000到14,000千克的各类弹药,包括空地导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和空空导弹等,装备有30毫米GSh-30-1机炮。它的航电系统以Sh141雷达为核心,具备空地与空空作战能力,能够进行多目标跟踪。
然而,尽管技术参数相当出色,苏34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却令人失望。2024年初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至少损失了25架苏34,甚至有报道指出,损失数目可能高达35架。考虑到该机型总共仅生产了140架,损失率之高堪称惊人,直接使得其背上了“飞行棺材”的骂名。分析其原因,首先不得不提其装甲设计。虽然苏34的钛合金驾驶舱和关键部位的防护原本旨在应对低空突防时的地面火力,但在现代战争中,防空系统的威胁远超传统机枪和炮火。例如,2023年12月,乌克兰使用美制“爱国者”导弹,在赫尔松地区一天内击落了三架苏34,苏34的装甲根本无法抵挡这种高速、高精度的远程导弹攻击。
此外,苏34的雷达性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虽然其Sh141雷达在设计时算得上先进,但面对乌克兰军队强大的电子干扰能力,苏34的航电系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2022年3月,乌克兰在切尔尼戈夫地区击落了第一架苏34,飞行时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中,这表明该机型的低空突防策略在现代战场上风险极高。
更为致命的是,俄罗斯空天军缺乏足够的作战支援。在美国空军的作战体系中,电子战飞机、预警机和护航战斗机的配合作战体系非常完善,可以有效保障攻击机群的安全。然而,俄罗斯的苏34常常是单打独斗,缺少有效的电子战支援和预警信息,这使得其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乌克兰军队依托北约的情报,提前掌握了苏34的飞行路线,布置好了防空网络,导致苏34成为了易于打击的靶子。2023年3月,乌克兰再次在顿涅茨克地区用精确制导的防空导弹击落了苏34。
综合来看,苏34的设计初衷并非不合理,但其单一的作战定位和技术缺陷,在现代战争中暴露出巨大的问题。与其专注于近距离对地打击任务,它更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多功能性,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未选择购买苏34,显然是做出了更为明智的决策。
在2010年代初,俄罗斯急于将苏34推向国际市场,并与中国展开了多轮谈判。然而,中国空军最终选择了苏35,而不是苏34。苏35的多用途战斗机能力,既能胜任空战任务,又具备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更符合中国空军当时对全能型战斗机的需求。而苏34虽然价格较为亲民,但其专注于对地打击,且空战能力相对较弱,这使得其在中国空军战略中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事实上,中国选择苏35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的综合性能,还在于它的AL-41F矢量发动机技术,这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动机研发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尽管苏34价格较低,但其发动机性能无法与苏35相比,这也是中国空军最终没有选择它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布于:天津市高忆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